自从公元1世纪汉明帝派遣使者到西域取经开始,佛教艺术便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地区、中国甚至韩国及日本等地。可能因为贵霜帝国向中国塔里木盆地扩展,自2世纪,大量中亚佛教僧人到达中土促使了双方频密的接触。147年到汉朝传教译经的安世高是安息人,167年到汉朝传教译经的支娄迦谶是月氏人。东晋法显是西行印度求法而归的第一人[注 3]。
来自新疆图木舒克的6世纪—7世纪的陶俑,现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
伴随著中亚传道人在丝绸之路的努力,大量艺术作品流入,西域艺术在1世纪至11世纪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发展可以作见证。西域(Serindia是丝和印度两个词的组合)艺术从健驮逻国(即今巴基斯坦)的希腊式佛教艺术演变过来。它结合了印度、希腊及罗马风格。丝绸之路上希腊风格佛教艺术的影响到了今天仍然能够从日本的建筑、佛教画像及某些日本神的表现方法中找到。
阿富汗
编辑
参见:巴米扬大佛
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中较大的一尊,于554年建成高55米。
阿富汗境内的佛教艺术保留了数个世纪直至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当地为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米扬大佛。其他以灰泥、片岩及陶土所制成的雕塑展示出印度后笈多王朝与传统强烈混合的风格、希腊化时代风格甚至希腊-罗马风格。
中亚地区
编辑
参见:敦煌、莫高窟和于阗
中亚地区在中国、印度与波斯之间长期扮演著一个交汇点。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版图向西扩张,导致与亚洲的希腊化文明接触频繁,当中特别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自此之后,佛教在北部冒起,在中亚的绿洲佛教徒社区慢慢形成,甚至出现一些佛教王国。某些丝路城市差不多由佛塔及僧院所组成,好像要欢迎来自东西方的旅客。
中国
编辑
参见:中国佛教、窣堵坡、浮屠和塔
云冈石窟,最早于453年兴建,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2001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佛教自两汉传入,佛教传播的方式是以佛像、教义、僧人,三种方式进行。当中以佛像最广为流传。早期的寺院和石雕都是印度西域风格,面相丰盈,肢体肥壮,表现庄严。自东晋以来,中国式的佛像才出现雏形。到了南北朝初期,得到了北魏孝文帝支持,中国造像到了隆盛时期。佛像风格渐转向“秀骨清像”的风格,充满飘逸高迈的艺术效果。隋唐时期,佛像变得雄健饱满,雍容华丽。在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中,探索现实人的形象,从超凡脱俗走向慈祥关怀。五代两宋佛像更走向人间化、世俗化,比唐代更为写实逼真。元明清时期,佛像艺术进一步走近生活,进入了装饰工艺与民间戏曲之中。[17]
汉传佛教
编辑
参见:汉传佛教
东汉及三国时期
编辑
《四十二章经》是现存中国最早的佛经。汉明帝曾命令把它收藏于兰台石室,并为从大月氏国请来译经传法的这两位天竺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于公元68年在河南洛阳兴建了白马寺。[18][19]随著佛教的传入,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窣堵坡也同时传入中国,之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塔。中国早期佛寺大致根从印度的建筑形式。其后,慢慢改以木为主要建材,并于平地、市内或山中兴建。因此寺院除了寺号、院号外,还有山号。[11]
南北朝
编辑
北魏公元486年的弥勒菩萨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北魏公元494年的释迦牟尼佛像,现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来自河北省正定县的北魏公元524年的弥勒菩萨镀金青铜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北齐公元575年的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弗瑞尔艺廊
敦煌莫高窟285窟,西魏飞天壁画
5至6世纪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由胡人鲜卑族所统治,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当时,佛教艺术已经发展出比较符号性及具有图解线条的抽象性表达方法。这种风格被认为是十分庄严的。最初,北魏风格的佛像以宽额、尖鼻子、微笑为主,展现秀骨清风的气质。头部后的背光有向上的尖端,呈现薄片状。后来,寺庙与纪念馆常在山洞里设立。佛像主要从岩石浅浮雕出来,很少采取高浮雕的手法。在龙门石窟内的雕塑就是明显的例子。直到6世纪,大量的雕塑由黏土制造,或者由青铜铸造。位于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始建于北魏,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佛塔40多座,造像10万馀尊,碑刻题记3600馀品。其中龙门三窟,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敬其父母而捐钱开凿的,花了24年才完成。室内共有11尊大佛,造像严谨,面型修长,高鼻大眼,形态文静肃穆。[20][21]
始建于北魏的云岗石窟中发现很多楼阁式佛塔,而建于北魏正光元年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塔[22]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砖塔。塔身12面,第一层高大东西南北各砌有拱门,其余各面做成宝箧印式塔式样,酷似阿育王塔,配以火焰形尖拱,明显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23]。同样始建于北魏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的麦积山石窟是唯一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完整的石窟。由于经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发展,石窟清楚显示泥塑艺术演变历史。
隋唐
编辑
参见:莫高窟、变文、俗讲和唐朝文学
隋朝的观音菩萨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四川的乐山大佛,建于唐朝公元713年—803年的高71米的弥勒菩萨坐像。
唐朝为玄奘三藏于公元652年兴建的陕西西安大雁塔,高64.2米。
跟随著隋朝的过渡期,唐朝的佛教雕塑特别地转向以模仿生命的表达方式。因为唐代对外来文明抱著开放的态度,众多中国佛教僧侣如玄奘、义净到访印度促使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佛教雕塑得到了笈多王朝的风格启发变得更传统。当时唐朝首都长安成了重要的佛教中心,日本遣唐使也到来取经。遣唐使把佛教传播到韩国与日本。
这些中国佛教僧侣途径河西走廊的重要城镇-敦煌,当地法师与僧人在岩壁上开凿莫高窟用来修禅。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因为发现了藏经洞内的5万馀件古代文物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敦煌学。莫高窟壁画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由于莫高窟的发展时间很长,横跨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所以记录了佛教艺术的风格演变。
在传播佛教中,僧人要向大众讲授佛经,可是由于经文过于晦涩,便采取讲唱的方式通俗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这种方式被通称为“经变”,是从“变”发展而来的。以通俗故事来说佛经,被称“俗讲”。[24]其故事文本称为“变”或者“变文”,结构一般分为散文与韵文,韵文以七言为主,三言、五言、六言为副。[24]部分佛教故事的变文更成了中国戏曲的题材,如目莲救母的故事来自《大目犍连变文》。[25]除此之外,后来还有一些史料性质的变文,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韩擒虎话本》、《唐太宗入冥记》等;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如《舜子至孝变文》、《刘家太子变文》、《董永变文》等等。
由于佛教在中国非常昌盛,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佛教艺术收藏品最丰富的国家。敦煌莫高窟、宁夏市炳灵寺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唐云岗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和四川乐山大佛都是重要的佛教雕像遗址。
可是到了唐朝末年,唐武宗认为外国的影响不恰当。845年,他大规模下令打击外来宗教,包括景教、祆教、佛教,史称会昌灭法。[26]除少数在首都的寺院外全国所有寺院被拆毁,僧尼被迫还俗,寺院里的奴婢被释放,寺院所有的田地被没收为国有。中国的宗教与艺术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禅宗却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了几百年,特别是在宋代,禅院成了文化与学习中心。
隋朝公元6世纪末镀金青铜观音菩萨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唐朝镀金青铜观音菩萨像,现藏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来自西安的唐朝公元703年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像,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弗瑞尔艺廊
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文献中公元868年的《金刚经》,现藏于大英图书馆
发现于莫高窟藏经洞的唐朝绢画《炽盛光佛并五星图》,现藏大英博物馆
宋辽金
编辑
参见:宋朝建筑
虽然唐末佛教一度式微,但宋朝仍然有不少佛塔的兴建。由于佛塔来自印度,以免与皇帝城内的鼓楼与城楼作比较,高的佛塔常见于郊外。[27]宋朝著名佛塔有很多,包括了在皇祐元年(1049年)重建的开封佑国寺“铁塔”[28][29]、位于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东麓玉泉寺的铁塔[30]、福建省泉州开元寺内的双子塔等等。[31]其中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佛宫寺释迦塔示范了六十种不同的斗拱。[32][33]
佛塔由当初的木塔,发展到石塔,铁塔,甚至琉璃砖塔。塔的平面多为八角形或六角形。塔内雕塑多以佛经故事为题材,譬如辟支塔的须弥座塔基浮雕刻有轮回故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山上的六和塔内部镶嵌有《四十二章经》的石刻。[34]
五代十国末期吴越国雷峰塔地宫鎏金铜制佛像
宋朝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来自山西的辽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菩萨像。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宋朝11世纪的孔雀明王画像,现藏于日本京都仁和寺
云南大理国在1173年—1176年间由张胜温等人绘制的《梵像卷》,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苏州瑞光塔,楼阁式塔
北京天宁寺密檐式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除了佛塔外,佛寺的发展到了宋朝,不但仍然以对称和谐为主,并且加强了纵深发展的布局。譬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在隋开皇六年(586年)开始兴建,本来叫做龙藏寺,唐改名为隆兴寺。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年),宋太祖下令兴建大悲宝阁以供奉千手观音菩萨像。此后,把寺院不断扩建,隆兴寺慢慢形成以大悲阁为核心的宋代建筑群。[35]整个群体从南到北依次序为山门,在山门后长方形院子分列左右两侧的钟楼和鼓楼,佛寺中央的大觉六师殿,北面的摩尼殿与左右配殿,组成了另一个院子,而整体则构成一个依着中轴线作纵深发展的布局,由外而内,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加强殿宇层次,已经摆脱了以往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的风格。[36]这种建筑群的布局被称为伽蓝七堂。伽蓝七堂的设计特意包含了佛教理念,其中山门又称三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合称“三解脱门”。[11]
藏传佛教
编辑
参见:藏传佛教、覆钵式塔和唐卡
塔公寺十二岁等身佛像
11世纪的青铜佛像,现藏于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
西藏古格王朝11世纪上半叶时期的观音菩萨铜像,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弗瑞尔艺廊
桑耶寺的覆钵式塔
金刚乘在5世纪或6世纪在印度东部开始推动一个运动。许多金刚乘信徒来自婆罗门教的。公元7世纪,随著松赞干布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毗俱底公主,奠定了藏传佛教的基础。另外,在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已经出现的覆钵式塔,也传入西藏,再从西藏流传至其他地区。[37]自8世纪,金刚乘成为了西藏佛教的主导形式。由于它地处亚洲中央,西藏佛教艺术受到了来自印度、尼泊尔、希腊佛教和中国的艺术的影响。其中西藏佛教艺术的最典型的创作之一就是曼荼罗,那是一种圆形被套上正方形的图案,有人说是为了帮助佛教徒在冥想时更专注。
来自北京雍和宫的清朝嘉庆年间的大威德金刚镀金青铜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13世纪的绿度母唐卡,现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蒙古帝国元文宗和元明宗时期(约1330-1332年)的缂丝制大威德金刚曼荼罗,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十五世纪的金刚亥母镀金青铜像,现藏于瑞士苏黎士莱特博格博物馆
在绘画方面,除了曼荼罗,西藏人也将佛教题材以唐卡方式表达出来。唐卡在西藏语本意是画卷,随著佛教传入西藏,僧人喜用易于携带的唐卡作为宣扬佛教的工具。早期的唐卡绘画跟从了印度风格。我们可以看到笈多王朝佛教艺术与印度艺术都给西藏艺术不少启发。15世纪中叶以后,西藏画家根据印度、尼泊尔和中国画风,发展出属于西藏特有的画派。
藏传佛教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法器种类繁多,充满神秘色彩。虽然材料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但也采用木、骨、象牙、石头、贝壳等等。这些法器共六大类,分别是礼敬用的、称赞用的、供养用的、持验用的、护魔用的和劝导用的。袈裟、项珠、哈达属于礼敬类;钟、鼓、骨笛、法螺、六弦琴、大号等乐器属于称赞类;供养类有塔、坛城、八宝、七政、供台、华盖;灌顶壶、金刚杵和嘎巴拉碗则属于持验类;而秘密符印属于护魔类;转经筒和幢就是属于劝导类。[38]
到了元朝,出现了八吉祥纹,分别为法螺(Shankha)、法轮(Chakra)、宝伞(Chattra)、白盖、莲花(Padma)、宝瓶 (Kalasha)、金鱼(Survana Matsya)、盘长结(Shrivatsa)。其中法轮代表佛法,法螺是乐器,代表梵音,白盖代表佛教覆盖大千世界。[39][40][41]
藏传佛教使用的“全包金法螺”,清代文物
由人的头盖骨做成的嘎巴拉碗
尼泊尔的水晶钺刀
四川甘孜八美草原惠远寺内的转经筒
韩国
编辑
高丽时期的敬天寺十层石塔,高13米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半跏思惟像,半跏趺冥想的弥勒菩萨佛像,相信是大约在公元7世纪新罗时期的作品,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参见:韩国佛教艺术和韩国禅宗文化
韩国佛教艺术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影响力与韩国原创文化之间调和出来的结果。再者,从发掘出来的文物如匕首、带扣、新罗皇冠等等所显示,西伯利亚大草原的艺术特别是西伯利亚与斯基泰的艺术对早期韩国佛教艺术有著十分明显的影响。[42][43]这些土产艺术风格都是以几何、抽象图形为主。虽然中国文化影响力十分宏大,但韩国佛教艺术“显得冷静,味道适中,有些抽象但与当代艺术的色彩有点不谋而合”(Pierre Cambon, Arts asiatiques- Guimet)。
三国时期
编辑
佛教在公元372年正式传入韩国,当时是三国时期的高句丽。[44]可是根据中国的记录及佛教壁画显示佛教早于这个官方日子。[45]公元384年,百济正式确认佛教传入韩国。[44]而新罗因为缺乏良好的水路与陆路,延迟到公元535年才确认佛教已经传入。[46][47]佛教促使当地需要很多负责绘画用来供奉的画像的巧匠,兴建寺庙的建筑师和读写佛经的学者,这样便改变了韩国的文化。特别重要的是传授了北魏鲜卑拓跋氏一种成熟的艺术风格。北魏艺术风格对高句丽与百济的艺术影响深远。南朝时期,百济的巧匠加入了韩国独有的元素,并且传给了日本。韩国的巧匠精挑细选,结合了不同地方的风格来创作韩国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48][49]
当蕴含了北魏原型的高句丽佛教艺术展现了生命力与流动性的时候,百济也与中国南朝保持紧密的接触,这种紧密的外交接触在百济个性温和的雕塑中得到证实。这就是那种在百济雕塑上所表现的深不可测的笑容,被艺术历史学家称为百济的微笑。[50][51]新罗也发展了独特的佛教艺术传统,它以半跏思惟像为标志,是一个半跏趺坐冥想的弥勒菩萨佛像。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弥勒菩萨佛像被送往日本作为改信佛教的礼物,现在存放在京都广隆寺。
[52]
[53]
[54]
三国时期的佛教促使大量佛寺的兴建,譬如百济的弥勒寺(Mireuksa)与新罗的皇龙寺(Hwangnyongsa)。百济的建筑师都以工艺及兴建皇龙寺的九层宝塔而闻名。[55][56][57]公元6世纪的韩国佛教艺术受到中国与印度的文化所影响,但开始显现本土特色。[58]这些本土特色也可以在日本早期佛教艺术中见得到,某些早期日本佛像设计源自韩国,特别是百济,或者是来自移居日本的韩国巧匠。[59]尤其是,这个弥勒半跏趺坐姿态,是韩国风格,然后传播到日本。中宫寺的释迦牟尼像与广宏寺的弥勒佛像都可以证实这一点。虽然很多历史学家把韩国描绘为仅仅是佛教传播的途径,但百济在日本佛教传统传入与形成的过程中仍然担当的主导的角色。
[60]
统一新罗
编辑
统一后的新罗王朝,韩国进入了一个安稳的时期,当时正值中国的唐朝。唐朝与新罗交往频繁,韩国佛教艺术风格深受中国影响。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得到国家资助而发展蓬勃,石窟庵(Seokguram Grotto)与佛国寺(Bulguks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就是最好的证明。
高丽时期
编辑
高丽国成立于918年,标志著佛教艺术的新时代。高丽国国王慷慨地赞助佛教事业,佛教艺术得以继续发展,特别是运用金银油彩来制作佛经与画像。[61]最触目的杰作就是《高丽大藏经》,制作人员能够准确无误把大藏经雕刻于81340块木板上。[62]这项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世界上佛教典籍中最重要最完整的语料库,而且在工艺上展现出非常高的美学价值。[63]大藏经包含了律藏、经藏、论藏,而高丽大藏经则结合北宋、契丹、高句丽的大藏经版本,并有高丽高僧所添加的内容。[64]由于准确程度很高,现在中国,日本,台湾等地的大藏经以它为参考。[65] 高丽大藏经所用的木材都是来自韩国南部海岛上的桦树。为了防止腐烂,所用木材都经过三年海水的浸泡,三年风干,雕刻完成后,扫上有毒瓷漆防止昆虫侵害。
三国时期高句丽的539年的镀金青铜佛像,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三国时期百济的铜造如来及両胁侍立像,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统一新罗时期石窟庵内的释迦牟尼佛像
统一新罗时期大日如来镀金青铜像,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高丽时期10世纪—11世纪的千手观音菩萨像,现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海印寺高丽大藏经
日本
编辑
参见:日本佛教艺术(英语:Buddhist_art_in_Japan)、禅宗和神社
日本国宝平安时代初期9世纪绘制的绢本著色《両界曼荼罗图》中的胎藏界曼荼罗,现藏于日本京都的东寺。其中部的中台八叶院内的佛像,由上方开始顺时针方向起,分别为宝幢如来、普贤菩萨、开敷华王如来、文殊菩萨、阿弥陀如来、弥勒菩萨、天鼓雷音如来、观音菩萨,中央为大日如来。
飞鸟寺内建于609年的释迦牟尼佛像
飞鸟时代的宝冠半跏思惟弥勒菩萨像,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飞鸟时代的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像,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飞鸟时代的奈良法隆寺的五重塔,高32.45米
在佛教还未传入日本之时,日本已经接受不同文化的影响,由绳文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抽象装饰线条到弥生时代及古坟时代的艺术,埴轮艺术。
自从公元711年,大量寺庙与僧院建在奈良市,其中包括了五层高的佛塔-法隆寺的金堂[66]及兴福寺。在政府赞助下,制作了无数画像及雕塑。印度、中国、韩国、希腊的艺术都混合成自然主义的风格。日本佛教艺术的创作在8世纪到13世纪间的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显得非常丰富。日本为佛像发展了一个极为丰富的艺术形象,有时甚至结合了印度教和神道教的风格。这种艺术可以是非常多样,富有创造性和非常大胆的。
12世纪到13世纪,自从道元禅师和荣西禅师从中国回到日本,日本开始发展禅宗艺术。禅宗艺术的特色就是原创绘画譬如水墨画与诗词,特别是俳句,努力透过印象派和朴素的不二论的表达方式去展现世界的真谛。在一瞬间寻求启蒙导致衍生了其他重要的艺术-日本茶道和日本花道。[67]
[68]
奈良时代的奈良兴福寺的阿修罗王像 (734年)
奈良时代的奈良东大寺的卢舍那大佛像 (752年)
平安时代公元12世纪的绢本着色普贤菩萨画像,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平安时代的兵库县一乘寺的三重塔 (1171年)
日本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内的金刚木像 (1203年)
高德院内建于公元1252年的阿弥陀佛青铜像
禅宗祖师菩提达摩画像,白隠慧鹤禅师(1686年-1769年)绘制
越南
编辑
7-8世纪的观音菩萨像,现藏于越南历史博物馆
越南后黎朝宁福寺(Chùa Bút Tháp)千手观音菩萨像
越南大叻市的灵福寺(Chùa Linh Phước)
位于越南河内独柱寺,属于李朝时的建筑
虽然越南地处中国以南,但是因为当地的佛教是从中国传入,所以是北传佛教国家之一。从1世纪到9世纪,越南东京是属于中国领土(即东汉至西晋时期的交阯郡)。自从公元2世纪,儒学与大乘佛教开始传入,然后慢慢非常流行。[69][70]在李朝,朝廷把佛教定为国教,各代国王都推崇佛教,甚至出家为僧,导致大量僧人涌现,处处皆寺的局面。由于确立了僧团制度,在各地负责教门公事,所以不但寺院林立,更建筑得富丽堂皇。[70]
越南南部以前属于占城,由于邻近柬埔寨,所以深受印度教艺术影响。越南南部的艺术风格与印度教艺术风格的最相似之处就是一些寺庙和砂岩雕像。到了莫朝,佛教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